购买须知:
1.添加微信客服1052591457,多买有优惠!
2.本站提供各种图书代找服务。只要提供正确的书名,作者,出版社,年份等资料,即可查找。1元一本,量大优惠!
3.资料基本通过百度网盘发送,不懂网盘操作的慎买!阅读工具下载
本书收入民国时期以刊发旧体诗词为主的刊物三种:《诗经》(共六期)、《民族诗坛》(共二十九辑)、《雅言》(共四十四期)。其中多为当时诗词名家之作,是研究现代旧体诗词和相关刊物的重要资料。这三种期刊是均由相应诗社编辑,可以视作“清末民国诗词结社文献”系列的一种。因为都较有特点,先行汇集影印,希望对现代文学界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。 出版说明 为了方便学界对民国时期旧体诗词和相关期刊的研究,我们选了以刊发旧体诗词为主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三种:《诗经》《民族诗坛》和《雅言》。下面依次作简单介绍。
一、《诗经》 上海大夏诗社编辑,封面题字为马公愚集《尹宙碑》,创刊于一九三五年二月,至一九三六年四月共出版六期。大夏诗社是上海大夏大学的社团组织,由在校学生锺朗华发起创建,成立于一九三四年,《大夏周报》有相关的报导。主编钟朗华(1909—2006),四川自贡人。抗战时在五战区孙震部任少将文职。抗战胜利后返乡从事教育工作,后于蜀光中学退休。民革党员,自贡市政协原文史委委员。自贡市诗词学会顾问。着有《己生诗草》《泡沫存稿》等。 《诗经》杂志每期的《编后》,简单记録了诗社和社刊的基本情况。钟朗华发起诗社,“原想集合几个兴趣相近的朋友课余时互相研究”。刊物依靠“募股”的办法集资出版,认股者包括诗社中的学生,还有一些师长。在办到第三四期合刊时,大夏诗社宣告解散,但刊物仍继续刊行。诗社里比较热心的有李惩骄、王廷熙、袁愈荽、刘策华等大夏大学的学生。在创刊号的《编后》,编者认为,把新诗旧诗截然对立起来,并将新诗归为进步,把旧诗归为落后的做法存在偏见。他认为,“诗本是生的灵动,灵的叫喊,真情流露的结晶品”,祗要用适当的章句,自然的音韵,丰富的情感,自然写出,则无论白话文言诗,都是完美的诗。编者由此宣称《诗经》要“捉住现实,歌唱新的意识”,力图在“高深过于高深,通俗过于通俗”之中,“找出一条生路”,“无论是深奥的文言,通俗的白话,绅士们的吟咏,贩夫走卒的歌唱,都愿意虚心地去研究。”《诗经》虽然声称为双月刊,但并不是每期都能按时出版。 杂志大致分为文言诗、白话诗、词曲、歌谣、译诗几个栏目,其中文言诗和词曲每期占三分之二左右的版面,白话诗占六分之一左右的版面,译诗和歌谣很少。比较特殊的第二期,将白话诗排在了最前面。文言诗词曲多唱和之作;白话诗与歌谣则关注时局,关注下层民众的生活,关注女子和儿童的命运问题;译诗仅寥寥数篇,且并非每一期都有。从作者来看,除了社内师生,还有陈衍、赵熙、陈柱尊、黄侃、林思进、柳亚子、马公愚、王蘧常、夏敬观、龙榆生、江亢虎、冰心、田间、李劼人等等,可谓阵容强大。
二、《民族诗坛》 卢冀野主编,一九三八年五月创刊于武汉,独立出版社印行。创刊号出版以后,每月一册,到十月第六册为第一卷。此后仍然是六册为一卷,到一九四五年十二月,共出版五卷二十九册,终告停刊。第一卷第五辑以前在武汉发行,一九三八年十月以改为重庆发行。杂志的支撑性人物是主编卢前。卢前(1905—1950),字冀野,江苏人。他是一位在词曲方面成绩斐然的学者。先后任教于金陵大学、成都大学、河南大学、中山大学、上海暨南大学等。 《民族诗坛》每期都将有关旧体诗的论文,或者随笔放在卷头,然后按诗(绝句,律诗等旧体诗)、词、散曲、新体诗(现代诗)的顺序刊登作品。以作者来看,出现频率较高的有江絜生、李元鼎、李仙根、林庚白、卢冀野、钱少华、王陆一、许崇灏、于右任、易君左等,这些人显然是该刊的核心作者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,这个杂志是以于右任为中心,以与于右任有关联的文化人、政客为主体的人群发表旧体诗的阵地。 《民族诗坛》的宗旨是“以韵体文字发扬民族精神激起抗战之情绪”,故而作品多以控诉日本侵略,表达国土遭受蹂躏的愤怒。
预览链接: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VZE1i6kXiMe953p4W4jJ6g?pwd=pklc